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致富项目 > 经济作物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向日葵菌核病的识别与防治!

    李希斌     2018-05-22 21:08:24     浏览:24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1
    发帖人:李希斌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菌核病是向日葵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,分布于世界各向日葵栽培区。

    病原菌可以侵染向日葵各器官,导致根腐、茎腐、叶腐和盘腐。

    严重病株迅速干枯死亡,全田毁灭。病株所结花盘小而轻,不结实或结实不良。

    病花盘的种子发芽势弱,发芽率和出苗率低,且种子可能内外带菌,并混杂菌核,不能作种用。

    发病田土壤被病原菌污染,且带菌量逐年增多,以至多年不能种植向日葵和其他寄主作物。

    【症状识别】 菌核病的症状复杂多样。

    通常土壤中的菌核病菌侵染向日葵后,出现根腐、茎腐或整株枯萎,而气传孢子侵染向日葵后,出现中上部茎杆腐烂,叶片腐烂和花盘腐烂。

    可将这些复杂的症状,大致归纳为根腐型、茎腐型、叶腐型、盘腐型等4种症状类型。

    1、根腐型(枯萎型) 这是菌核病的基本类型,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,危害严重。

    种子萌发后,幼芽和胚根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,扩展后导致幼芽腐烂,不能出土。幼苗根部和茎基部则变褐腐烂,叶片变黄,后萎蔫枯死。高湿时发病部位出现白色菌丝体。

    成株期发病,表现根腐、茎基腐和整株枯萎,现蕾期和开花期为发病的高峰期。病株的须根、侧根和主根腐烂,变黑褐色,后期病根皮层开裂,露出纤维状维管束组织,病根表面可能出现菌丝体和菌核。

    茎基部产生黄褐色坏死斑,后环绕茎部一周,使茎基部腐烂,以后发病部位逐渐向上部扩展,长度可达50厘米以上,茎杆表面发病变色部分往往有同心轮纹,潮湿时长出灰白色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,未成熟菌核外面被灰白色菌丝体包裹。

    病茎杆的髓部组织腐朽消解,也生有灰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。发病茎杆干而脆,易折断。

    由于根部和茎基部溃疡,养分、水分的吸收和输导减少,致使叶片由下到上出现急性萎蔫,病株枯死。

    据此,这一症状类型也被称为“枯萎型”。


    植株枯萎最早出现于开花前,多数(60%-70%)出现于开花后。病株最初叶片青干,后变黄褐色萎垂,花盘也变褐,且弯头下垂。在适宜条件下,由病株出现到全部萎蔫仅需4-7天。

    2、茎腐型 多在花期开始发病,一直延续到成熟期。病株的茎杆中部和中上部,产生枯黄色至褐色的病斑,近椭圆形,向两端和两侧扩展,有多层同心轮纹,发病部位以上的叶片萎蔫。发病茎杆内部中空,也生有菌丝体和菌核。病株常在茎杆腐烂处弯折破裂。


    3、叶腐型 多发生于病株中、上部叶片,从叶缘开始产生褐色病斑,病斑形状不规则,可扩展到大部分叶片或整个叶片,略有同心轮纹。湿度高时病叶迅速腐烂,表面出现白色霉状物,天气干燥时病株可能从中间裂开或穿孔脱落。


    4、盘腐型 发病早的,造成烂头,花盘停止发育,不结实而枯死。发病较晚的,最初在花盘背面和苞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,近圆形或不规则形,扩展后病斑相连,覆盖大半花盘或整个花盘,病部组织变软腐烂,高湿时长出白色、灰白色霉状物。


    菌丝体可穿过花盘在籽实间蔓延,形成菌核,并致使种子层腐烂脱落,仅残留破碎的丝缕状骨架,若发病较轻,不破碎成丝缕状,则收获进腐烂花盘溃散,残留种子脱落。种子空秕,种子间混杂多数菌核。


    【发生原因】 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内,病残体中或夹杂在种子间越冬。

    菌核经3-4个月的休眠期,就可以萌发。菌核有两种萌发方式,分别产生侵染菌丝或子囊盘。春季温度适宜,土壤较干燥时,土壤内的菌核萌发,产生侵染菌丝,侵入根部,造成根腐,继而病原菌上行进入茎部,导致茎基部腐烂和病株萎蔫死亡。病原菌还借助植株间根系的接触而侵染邻近植株,使病株不断增多,发病区段迅速扩大。


    春季气温回升至5℃以上,土壤潮湿时,土壤中的菌核萌发,产生子囊盘而突出地面。以这种方式萌发的菌核大多分布于土壤表层1-3厘米内,埋深7厘米以上的的菌核就很难以这种方式萌发。播种带菌种子,可发生芽死、苗腐或幼苗立枯。


    核盘菌可在死亡或衰老的植物组织上存活繁衍。在病株枯死的根上、茎杆表面、茎杆内部以及腐烂的花盘中,都能产生许多菌核。一个病株大约可产生25-100个菌核。

    菌核着落于土壤,或随病残体进入土壤,就能成为下一季作物发病的菌源。菌核可随风雨、灌溉水、土壤、农机具在田块间传播,可可夹杂在种子间远程传播。

    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,土壤中菌核数量越多,发病就越重,该田块保持致病能力的年限也越长。


    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,发病重,换种核盘菌的非寄主作物后,土壤中菌核数量逐年下降,发病率也随之降低。


    土壤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子。

    核盘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℃-37℃,最适温度为25℃。菌核形成的温度范围5℃-30℃,最适温度15℃。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0℃-35℃,在5℃-10℃时萌发最快。病原菌侵入适温为15℃-18℃,春季低温多雨,土壤湿度高,根腐、茎基腐发生重,花期7-8月份多雨高湿,适于子囊孢子侵染,盘腐严重。若适期晚播,错开雨季,就能减轻发病。


    播量过大,植株密度高,有利于病原菌传播致病,发病较重。在高密度时,病株倒伏也增多。


    【防治方法】

    1、轮作 避免向日葵重茬和迎茬,与麦类、玉米、高粱等禾本科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发病率高,土壤中菌核数量较多的田块,应行长期轮作。有人提出枯萎株率低于10%,应行3-5年轮作,高于10%的,应行6-8年以上的轮作。

    2、田间卫生 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,刨出根茬,集中烧毁,深翻土地,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(10-15厘米以下)使其不能萌发。防除田间阔叶杂草,铲除向日葵自生苗,发病田早期拔除病株。

    3、种子处理 机械汰除种子间夹杂的菌核,或用35℃-37℃温水浸种7-8分钟,不断搅拌,菌核吸水下沉,捞出上层种子晾干。另外,用58℃-60℃温汤浸种10-20分钟,可杀死种子内部带菌。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.3%的50%腐霉利(速克灵)可湿性粉剂或40%菌核净(纹枯利)可湿性粉剂。药液浸种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浸种4小时。种子还可用2.5%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,100千克种子用药600-800毫升。

    4、加强田间管理 与矮杆作物(菜豆、大豆等)间作;适期晚播,例如内蒙巴盟推迟播种到6月1日前后;合理密植,实行地膜覆盖,大小行种植,食葵密度每亩2500株左右,叶片茂盛的品种酌情减少;配方施肥,控制氮肥,配合磷、钾肥或施用向日葵专用肥,培育壮苗;平整土地,合理灌溉,防止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;生育后期盘腐扩展快,应及时收获或适时早收,以减少损失。

    5、种植抗病、耐病品种 加强抗病品种的鉴选,推广种植抗病、耐病品种。

    6、药剂防治 土壤处理用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每亩1千克混拌适量沙土,在播种进均匀随种子施入播种沟内。

    在盛花期至成熟期喷药2-3次,可选用40%菌核净(纹枯利)可湿性粉剂500-1000倍液,50%乙烯菌核利(农利灵)水分散性粒剂1000倍液,50%腐霉利(速克灵)可湿性粉剂1500-2000倍液,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60%多菌灵盐酸盐(防霉宝)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,重点喷布茎基部、花盘背面。

    另外,还可在发病初期,用腐霉利药液或菌核净药液灌根,间隔7-10天后再灌一次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